Skip to content

资治通鉴开篇的纪年方法

发布于  at 02:29 PM

介绍

《资治通鉴》是司马光编撰的一部 编年体 通史,历时 19 年而编撰完成。全书分为 294 卷,约三百多万字,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 403 年),截止到 后周 世宗显德六年(959年),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 16 朝 1362 年 的历史。

《资治通鉴》按照朝代先后的顺序,比如讲周朝的部分叫《周纪》、秦的部分叫《秦纪》。

每一个“纪”包含若干卷,比如《周纪》有五卷,那么就是《周纪一》、《周纪二》,以此类推。

为什么从前 403 年开始

《资治通鉴》是一部由政治家操刀,意图在“资治”的编年史,一开始就是以儒家意识形态的角度,开宗明义地讲国家最应该有的诉求:稳定

从编年体的角度,《资治通鉴》是接着《春秋》和《左传》来写的。

《春秋》是在鲁国角度,从鲁隐公元年(前 722 年)开始,结束于鲁哀公十六年(前 479 年),这是孔子去世的时间。

《左传》作为《春秋》的补充读物,结束于鲁哀公二十七年(前 468 年),交代了鲁哀公的人生结束,还记录了当年发生的一件大事:

中原强国晋国以智襄子为主帅,进攻郑国,郑国向齐国求救,齐国以陈成子为主帅,出兵援救郑国。

《左传》有一种叙事风格,前面带有预言性质的话,后面都会有相应的事实,用来证明前面的评价很恰当,语言很准确。

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 403 年),发生的历史大事只有一件,就是韩、赵、魏三大家族被周威烈王分为诸侯,从此有了 战国七雄 中的韩、赵、魏三个国。

韩、赵、魏三大家族联手消灭智襄子,瓜分了智氏家族的土地、财富,“三家分晋”,一些历史学家把这件事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。

然而,司马光认为,“三家分晋”的意义远不如周威烈王的分封重要。“三家分晋”只是“事实”上瓜分了晋国,形成三个独立政权,而 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,意味着他们在 “名分” 上得到了承认。

孔子有一个著名的主张,认为治国的第一要务就是“正名”。在儒家的价值体系里,名义问题是底线问题,哪怕既成事实无法推翻,名义上也不能做一丝一毫的让步。

也就是说,原本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,竟然获得了官方认可,把自己洗白了。这就是所谓的 “礼崩乐坏”

木星纪年

起著(chú)雍摄提格,尽玄黓(yì)困敦,凡三十五年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记录周代历史的这第一卷,开始于著雍摄提格这一年,结束于玄黓困敦这一年。

早在商朝,古人就发现了 木星 运行的规律:木星的轨迹和黄道带非常接近,木星运行一周天大约要花 12 年。那么,把木星划过的天区平均分成 12 份,每一份就是一年。

只要观察木星落在哪个天区的哪个位置,就能基本准确地解读出当下的时间,这就是古代中国的 木星纪年法

“12” 因此显得格外尊贵,被称为“天之大数”,衍生出 十二生肖

古人还把天穹一分为四,称为 “四象”,分别是:

在黄道带上,每一象再分为 7 个区域,四七二十八,就是我们熟悉的 二十八宿

十二星次

木星 12 年走完一个周天,每一年走过的区域称为 “次”,就有了我们常说的“次序”、“依次” 这些词。

星次的名称非常古雅:

这就是中国的 黄道十二宫,明朝人曾经用来对应翻译西方的黄道十二宫。

十二宫,再分为四组。四象中的每一象包含三个星次,在这三个星次中,中间的对应三个星宿,两边的两个各自对应两个星宿。这就构成了十二星次和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。 古代占星术就是从这些关系来推衍吉凶祸福的。

事实上,木星运行一周天并不是 12 年整,而是 11.86 年。这就意味着每 12 年就会有 51 天左右的误差。

到了汉朝以后,天文观测才变得精密起来,开始用坐标来标注星次。于是,想像中的星次和星宿对应关系就被复杂的现实瓦解掉了。

太岁

古人想出了一个方案:假想天上有一颗星,和木星差不多,但运行一周天恰好就是 12 年。这颗假想出来的星体,叫作 “太岁”

既然是假想出来的天体,当然可以怎么方便就怎么安排,除了让它运行一周天刚好 12 年之外,还要让它和木星的运行方向相反

这样一来,太岁的十二星次在次序上就可以和 十二地支 一致了。

地支总是和天干配对的。天干一共 10 个,分别是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

地支一共 12 个,分别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

古人用天干、地支搭配计时,12 个地支配 10 个天干会余出两个,这两个再从天干开头的甲、乙开始搭配,配到 60 次之后开始重复,每 60 年叫作一 个 甲子

太岁的十二星次有一套全新的名字,分别是:

阴阳

木星在天空运行,天属于阳,所以太岁应该在地上运行,地属于阴。

进一步推演,木星属阳,太岁属阴,太岁的十二星次因此叫作 岁阴。既然太岁的十二星次配十二地支,称为岁阴,那么,还应该有一套对应的天 干,称为 岁阳

10 个岁阳就这样被编排出来了,也有一套奇怪的名字:

《资治通鉴》就是用这套太岁系统来纪年的,所谓“起著雍摄提格,尽玄黓困敦”。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小谷的随笔

下一篇
ADHD 与注意力指南